卓刀泉传说、“高洪太铜锣”、武汉剪纸、楚风布画......洪山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,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,2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享誉全国。
为创新探索非遗多元保护机制,广泛团结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量,2月18日上午,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,表决通过了协会章程,选举出会长、副会长、秘书长,武汉紫菘洪山菜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会勇当选会长。区文联主席喻建设主持会议,40余名会员代表出席了大会。
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成立,为洪山区非遗保护工作增添了一支生力军,将按照“联络、协调、服务”的工作方针,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,协调各级文化主管部门、政府和相关机构、学者,发掘和弘扬洪山区优秀传统文化,加强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。
近年来,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“二为”方向、“双百”方针和“三贴近”原则,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增强全区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积极贡献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搜集资料、抢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,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。
目前,洪山区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1项,国家级1项、省级1项和市级3项。其中,《卓刀泉传说》申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;“高洪太铜锣”被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升级创作的《高洪太,中国锣》大型舞蹈荣获湖北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金江;洪山菜薹、武汉剪纸、楚风布画入选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;“沈松柏剪纸工作室”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室正在筹建......洪山区非遗保护事业呈现“遗产丰富、氛围浓厚、特色鲜明、群众收益”的新局面。
武汉市文旅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杨菁,洪山区政府党组成员、副区长袁永康分别致辞,对协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。袁永康表示,希望协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贯彻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方针,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,进一步拓展思路、广开才路,将协会办成非遗保护的人才库,文化传承的融合剂,事业发展的助推器。同时,希望协会建设成为非遗保护者之家,尽可能解决当前非遗保护存在的低层次保护、封闭落后的问题,着力解决非遗和旅游融合的问题,加快建立集传承、体验、教育、培训、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设施,为非遗注入科技创意,让古老的非遗“活”起来。
主办 | 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、洪山区融媒体中心
记者丨肖满 徐帅
美编丨汪子楚 责编丨夏旻鸣
统筹 | 张宾 审稿 | 王娟
洪山大学之城
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
微信公众号ID :hsdxzc
请输入验证码